格林美計劃為旗下印尼子公司QINGMEI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該公司目前具備年產5萬噸高鎳動力電池三元前驅體材料產能。此次引資旨在拓展歐美市場,優化資本結構,增資完成后QINGMEI將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華盛鋰電近日透露已完成多種固態電池適配材料的實驗室試制,包括電解質添加劑、高純硫化鋰等核心材料。這一進展將有助于推進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提升下一代電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棒杰股份近日宣布終止總投資80億元的江山光伏項目,并支付1500萬元賠償款。該公司旗下光伏業務子公司已全面停產,上半年預計虧損超1億元,未來將聚焦無縫服裝主業發展。
包鋼股份近日披露2025年生產計劃,明確稀土精礦年產量目標為39萬噸。該計劃基于現有生產配額及實際經營需求制定,未來將通過優化產能配置持續推進稀土資源開發。
韋丹塔資源有限公司旗下贊比亞銅礦子公司KCM宣布對其冶煉廠實施全面升級改造計劃。此次技改旨在恢復設備結構完整性并提升生產效率,是該公司重獲礦區控制權后推進的12億美元投資計劃重要組成部分。
大冶有色金屬集團"大江"牌高純陰極銅近日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香港指定倉庫完成實物交割,成為首批進入該交割庫的中國銅品牌之一。香港倉庫的區位優勢將顯著提升交割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
中條山集團垣曲冶煉廠2025年上半年生產運營實現"雙過半"目標,陰極銅、金錠、銀錠產量分別達到全年計劃的55.12%、55.02%和53.38%,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計劃任務。
中國有色集團旗下中色盧安夏CLM和中色大冶DJ-B兩個品牌的陰極銅近日獲得倫敦金屬交易所香港交割庫標準倉單注冊,成為該交割庫設立后的首批入庫銅產品。其中中色盧安夏CLM牌電銅創下首個進入香港LME倉庫銅品牌紀錄。
唐山港京唐港區銅精礦保稅混配項目近日正式投入運營。該項目已完成全流程測試,實現從原料進口到混配交付的完整作業鏈,預計年處理銅精礦80萬噸,將有力提升港口大宗商品加工服務能力。
中色股份控股子公司中色白礦近日獲得赤峰市自然資源局批準,將白音諾爾鉛鋅礦生產規模從每年99萬噸提升至165萬噸。此次擴產幅度達66%,預計將顯著提升公司鉛鋅金屬供應能力。
智利主要銅礦企業Antofagasta近日發布2025年二季度生產報告顯示,公司當季銅產量達16.01萬噸,同比增長3.1%,環比增長3.5%。Centinela和Los Pelambres兩大礦場產量提升抵消了陰極銅業務的下降。公司維持全年66-70萬噸的產量預期,預計下半年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2025 年 7 月 16 日,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河北省先進制造業發展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提出推進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廢舊動力電池等新型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這一舉措旨在加強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工業節能節水和園區循環化改造,促進河北省先進制造業的綠色低碳發展。
2025 年 7 月 16 日,鋁土礦開發商 Canyon Resources 宣布,其位于喀麥隆 Makor 的內陸鐵路設施已開工建設。該設施是其旗艦項目 Minim Martap 鋁土礦項目的關鍵基礎設施,旨在支持鋁土礦的出口。
華自科技(300490.SZ)發布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宣布其子公司精實機電正在研發全固態電池高壓夾具(軟包)樣機,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可以完成產出。公司鋰電業務增長迅速,自去年12月以來新增訂單近十億元,主要客戶包括寧德、贛鋒、欣旺達、鵬輝等頭部鋰電廠商。華自科技還儲備了長沙、武漢兩地產能,以保障鋰電訂單的高效生產。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近日就《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渝鏈智擎”行動計劃(2025—2027)》公開征求意見。計劃提出,到2027年,重慶將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力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000億元,集聚相關零部件企業1000家,其中汽車電子零部件企業500家。該計劃將通過夯實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能及汽車軟件、車路云一體化建設、物流出口服務、檢測維保電池回收服務等5大支撐,形成“1000+500+5”的全新產業鏈體系,為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提供有力支撐。
2025 年 7 月 17 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情況的匯報。會議強調,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規范產業競爭秩序,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健全規范競爭的長效機制,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和提升質量增強競爭力。
近期,由上緯新材、金風科技、中材葉片聯合開發的國內首套直徑220米+可回收葉片風機正式運抵吉林通化風電場并完成吊裝。這不僅是我國風電行業在葉片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更為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該項目采用上緯新材自主研發的EzCiclo可回收樹脂,結合金風科技的模塊化量場定制機組和中材葉片的先進制造工藝,四方攜手構建了完整的閉環體系,為風電葉片的綠色回收和再利用提供了可行路徑。
近日,由新疆電建承建的國電投哈密北100萬千瓦風儲一體化項目完成全部風機基礎澆筑。該項目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縣東北部117千米處,涵蓋風電場道路鋪設、風機基礎與箱變基礎施工、安裝及集電線路調試等工作。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綠電24億千瓦時,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為地方可持續發展提供綠色動力。
2025 年 7 月,由上緯新材、金風科技、中材葉片聯合開發的國內首套直徑 220 米 + 可回收葉片風機在吉林通化風電場完成吊裝。這標志著我國風電行業在葉片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該項目采用上緯新材自主研發的 EzCiclo 可回收樹脂,結合金風科技的模塊化量場定制機組和中材葉片的先進制造工藝,構建了從材料到應用的完整閉環體系。
2025 年 7 月 16 日晚間,亨鑫科技發布公告稱,集團擬于中國山東省濱州市投資建設的 800MW/1600MWh 電網側獨立儲能項目,已成功入選山東省能源局發布的 2025 年度新型儲能入庫項目公示名單。該項目在本批次入選項目中單體規模最大,標志著亨鑫科技在新型儲能領域的戰略布局取得重要突破。
2025 年 7 月 15 日凌晨,由東方旭能(山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擔任 PC 總承包的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潤湖新能源 50MW/100MWh 儲能電站項目成功并網。該項目不僅標志著淮安市在新能源基建領域取得重大成果,也體現了東方旭能在推動區域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該儲能電站采用先進的非步入式液冷磷酸鐵鋰儲能技術,配置 12 臺 5MW PCS 升壓一體機和 24 套 5.015MWh 儲能電池艙,為江蘇省域的調節性電源提供重要支持。
日前,可再生能源開發商Atmos Renewables公司宣布,其在西澳大利亞州部署的Merredin電池儲能系統(BESS)已完成融資。該項目規模為100MW/400MWh,預計將于2027年投入運營,將成為Atmos Renewables公司在西澳大利亞州的第一個電池儲能系統。
2025 年 7 月,大唐湖北 50MW/100MWh 鈉離子新型儲能電站科技創新示范項目在武漢成功通過驗收。該項目于 2024 年 6 月在熊口管理區建成投運,實現了鈉離子新型儲能技術的全球首次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項目儲能系統解決方案和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均實現 100% 國產化,有力地擺脫了國外技術的掣肘。該項目不僅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和保障電網穩定運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還獲得了多項國家級榮譽。
2025 年 7 月,韓系電池三巨頭 LG 新能源、三星 SDI 和 SK On 在磷酸鐵鋰電池(LFP)領域的布局加速推進。SK On 最新宣布與韓國電池材料制造商 L&F 簽署諒解備忘錄,計劃在北美市場供應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此前,LG 新能源和三星 SDI 已經在北美布局磷酸鐵鋰電池產能。三巨頭的集體行動標志著磷酸鐵鋰電池在北美儲能系統市場的競爭進入新階段。
2025 年 7 月 15 日,廣汽集團在英國倫敦舉行簽約儀式,宣布與安利捷簽署合資協議,正式進入英國市場。此次合作標志著廣汽在歐洲市場的戰略布局進一步深化。根據計劃,廣汽的兩款全球戰略車型 AION V 和 AION UT 將率先導入英國市場,并于 2026 年第一季度正式上市開啟交付。
2025 年 7 月 16 日,河北永年區公示了 2025 年第三季度屋頂分布式光伏可接入容量信息。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永年區已并網分布式光伏容量達到 124873.554 兆瓦(124.87 吉瓦),區域預警等級為黃色。這一數據反映了永年區在分布式光伏開發方面的巨大潛力和當前的開發進度,為后續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5 年 7 月 16 日,由廈門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山東高光新能源和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做時間的朋友”山東工商業儲能城市專場在濟南隆重舉行。會議聚焦“雙碳”目標與電力市場化改革浪潮下,山東工商業儲能如何實現從“政策驅動”到“價值創造”的可持續躍升。與會嘉賓分享了政策解讀、技術方案、商業模式創新等多方面的深度洞察,共同探討山東工商業儲能的發展路徑。
7月16日(周三),在印度尼西亞議會舉行的行業聽證會上,全球礦業巨頭自由港集團(Freeport-McMoRan)旗下印尼分公司(Freeport Indonesia)正式披露了2025年銅精礦生產及出口計劃。根據企業提交的官方文件,該公司預計2025年銅精礦總產量將達296.4萬噸,其中計劃出口量定為145萬噸,這一數據較此前市場預期出現明顯調整。
近日,永春青元金屬廢鋁再生循環綜合利用生產項目在下洋新材料產業集中區順利建成投產。作為泉州市重點推進的產業項目,該項目猶如一顆被精心培育的產業明珠,在廢舊金屬資源再生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為區域循環經濟注入全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