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高分子團粒噴播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裝置,通過設有電機,控制電機輸出端轉動,從而實現噴頭在水平方向上的角度自由,并通過工作人員轉動內桿,調節噴頭在豎直方向上的角度,且攪拌電機的設置,不僅增大營養液的混合率,同時刀片的轉動有效的避免了進料口和吸水管發生堵塞的現象,以解決技術中的上述不足之處。
礦山為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單礦產開采會對自然山體及其森林植被產生一定程度甚至較大的破壞而形成白化的巖石邊坡,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揚塵和視覺污染等,甚至引發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需要進行生態修復;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針對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結構。
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污泥技術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污泥實際處置方面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本文分別對幾種投加技術和使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總結。
鉛鋅礦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采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撐的支架(1)、用于采集土壤樣品的采樣桶(2)以及用于收集土壤樣品的轉盤組。
基于遙感數據的礦山復綠監測與評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步驟一、影像獲取與預處理;步驟二、總體年際植被長勢分級分析;
采石礦山遺棄地植生帶生態復綠結構,包括若干個礦山固定環(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礦山固定環(1)底部設有若干沿礦山固定環(1)中心線對稱的固定插壓件(2),所述的礦山固定環(1)內設有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內設有植被栽種槽(4),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與礦山固定環(1)之間通過若干連接件(5)相連,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與礦山固定環(1)之間還設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中心點呈環形陣列分布的復綠膜壓覆組件(6),所述的復綠膜壓覆組件(6)與連接件(5)交錯設置。
礦山生態修復用填坑裝置,包括主體(1)和壓土裝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1)的內部設置有壓土裝置(2),所述主體(1)的左側外壁固定連接有推把(3),所述主體(1)的底部四角設置有移動輪(4),所述主體(1)的右側外壁固定連接有連接塊(5),所述連接塊(5)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液壓缸(6),所述液壓缸(6)的底部固定連接有U型板(7)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植物篩選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對廢棄礦山進行航拍,以此獲得對應的廢棄礦山多角度航拍影像,并對所述廢棄礦山多角度航拍影像進行分析處理,從而確定所述廢棄礦山的地理環境信息和植被存在信息;
礦山生態修復綠化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方格骨架和多個邊骨架,多個邊骨架依次連接形成腳墻,所述腳墻與礦山邊坡的臺階配合,多個所述方格骨架依次連接排列形成與所述腳墻配合的坡墻,所述方格骨架包括中心部、自所述中心部向外延伸的兩個第一延臂部和兩個第二延臂部,以及設于所述第一延臂部和第二延臂部上的第一擋墻
礦山環境修復治理遙感監測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桿(100)、底架(200)、底座(300)、內置腳(400)和限位環(500),所述支撐桿(100)的底部螺紋連接所述底架(200),所述底架(200)的底部螺紋連接所述底座(300),所述底座(300)的底部焊接有外置腳(320),所述外置腳(320)的內部彈性連接所述內置腳(400),所述底架(200)的圓周外壁套接所述限位環(500)
使用高濃度重金屬土壤修復劑的礦山環境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地面移動的殼體,所述殼體的外圈設有可將地面土壤挖出的挖板,所述殼體的一側設于驅動殼體轉動的傳動機構,在傳動機構驅動殼體轉動時,殼體通過其外部的挖板將地面的土壤挖出,當殼體在轉動時同步在地面移動時,將地面表層土壤進行翻動;
基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生態綠植養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個支撐桿(100),每個所述支撐桿(100)均包括立桿(101)、絲桿(102)及彈簧(103);所述立桿(101)具有一容置腔,其側壁上豎直開設有一對與所述容置腔相連通的穿槽(111);所述絲桿(102)一端與所述容置腔的底壁螺接,另一端貫穿所述立桿(101)的頂壁,并與所述頂壁螺接;所述彈簧(103)套設于所述絲桿(102)上;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生態綠植養護裝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相反的一側和前后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支撐桿(5),所述支撐桿(5)遠離底板(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支撐板(18),所述支撐板(18)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地柱(4),所述底板(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底柱(20),所述底柱(2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緩沖柱(19)
礦山環境修復用植被移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礦車,所述礦車包括駕駛室、底盤和翻斗,所述翻斗的底面為斜面,所述翻斗上滑動設置有與其底面垂直的壓板,所述壓板的底部設置有動滑輪,所述翻斗的前側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的輸入端設置有第一驅動裝置,所述轉軸上設置有放線輪,所述動滑輪與放線輪通過滑輪索連接,所述礦車的一側設置有附加底盤,所述附加底盤上設置有與翻斗側面對應的附加斗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噴砼飄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礦山山體(1),噴砼飄臺(3),集水槽(4),輸水管(5),水泵(6),支板(7);所述礦山山體(1)的上方固定連接有供水部(2);所述輸水管(5)的上端固定連接在供水部(2)的左側;所述水泵(6)的出水端固定連接在輸水管(5)的下端;所述集水槽(4)內固定連接水泵(6)的進水口;所述集水槽(4)固定連接在礦山山體(1)的表面下方;所述噴砼飄臺(3)固定連接在礦山山體(1)的表面;所述支板(7)固定連接在礦山山體(1)上。
礦山修復復綠用智能雨水收集及噴淋系統,包括安裝平臺(12)、控制箱(11)、噴淋系統、山頂雨水收集系統和山腳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山頂雨水收集系統包括雨水箱(6),所述雨水箱(6)固定于安裝平臺(12)的頂部,所述雨水箱(6)底部內壁固定有豎桿(6002)
礦山修復用植被噴灑裝置,包括移動車(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車(1)的頂面固定連接有固定桿(2),所述固定桿(2)的頂面固定連接有三分之一錐齒輪(3),所述移動車(1)的頂面固定連接有支撐桿(4)
礦山修復用多功能類壤土基質噴播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撐柱(2)、底板(3)、儲料箱(4)、進料斗(5)、支撐桿(6)、太陽能板(7)、支座(8)、噴頭(9)、抽液泵(10)、軟管(11)、攪拌裝置(12)、攪拌電機(13)、支撐架(14)、電機架(15)、驅動電機(16)、絲桿(17)、移動組件和蓄電池(21);
礦山修復用植生袋,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網層(100)、人工植被墊層(200)、吸水纖維底層(300)、微生物菌群層(400)和下網層(500),所述上網層(100)的底部與人工植被墊層(200)連接,所述人工植被墊層(200)的底部與吸水纖維底層(300)連接,所述吸水纖維底層(300)的底部與微生物菌群層(400)連接,所述微生物菌群層(400)的底部與下網層(500)連接,所述上網層(100)和下網層(500)之間通過紗線縫合,所述上網層(100)和下網層(500)的連接處安裝有連接扣,所述人工植被墊層(200)由頂層、植物纖維層、種子層、木漿紙層和底層組成。
礦山修復用邊坡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桿(1)、第一卡爪(21)、連接桿(3)、轉動桿(4)和安裝架(8);固定桿(1)上設置有通孔(102)和伸縮槽(103);伸縮槽(103)設置有多個;第一卡爪(21)對稱設置有兩個,兩個第一卡爪(21)的一端分別滑動設置在伸縮槽(103)處;連接桿(3)、轉動桿(4)、安裝架(8)和轉動軸(9)均滑動設置在通孔(102)內;轉動桿(4)轉動設置在連接桿(3)內部;連接桿(3)可拆卸連接安裝架(8);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屬土壤修復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