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氧化鋁載體技術,通過優化制備工藝,顯著提升載體性能,為化工催化劑領域提供更環保高效的解決方案。
湖北泰昊鋁業有限公司近日推出創新型幕墻鋁單板安裝系統,該技術突破傳統固定式安裝限制,實現鋁單板位置靈活調節,為現代建筑外立面設計提供更高自由度。
福建省金龍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新型稀土鋁中間合金制備裝置,通過優化澆注系統與冷卻工藝,成功實現鋁鈧合金成分均勻分布,偏析率穩定控制在±0.1%范圍內。
福建領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新型動力電池鋁殼結構,通過橡膠臺階框與加長螺栓的協同設計,有效提升電池頂蓋密封性能與安裝穩固性。
日前,南都電源聯合太藍新能源宣布突破輕型電動車鋰電池快充與熱管理難題,共同研發的超充電池支持6C超快充,9分鐘即可將電量充至80%。該款超充電池基于太藍新能源新一代大圓柱技術——冷芯電池,通過“結構 + 材料 + 工藝”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有效改善了大圓柱電芯的熱管理問題,提升了電池充放電速率。
在《自然綜述:材料》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無機固態電解質膜在鋰萃中的應用》的評述論文。該論文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無機固態電解質(ISSEs)的離子分離特性,為高效海水提鋰技術開辟了全新的設計思路。這一技術突破,有望讓全球海洋中蘊藏的2300億噸鋰資源迎來商業化的曙光。
北方稀土瑞泓公司成功開發出新型稀土熱穩定劑,該產品在PVC碳晶板生產中表現優異,已實現超百噸銷售,為稀土資源高值化利用開辟新途徑。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溶液化學課題組成功統一了鋰離子電池的高、低溫性能增強機制,顯著提升了電池的寬溫域性能。研究團隊受自然界中動物精子鞭毛擺動的啟發,設計了“烷基鏈搖曳”結構,促進界面電解液流動,加速正極固態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實驗表明,該設計使電池在60℃下穩定充放電1000圈以上,在-5℃和-15℃下循環后容量保持率高。這一成果為鋰離子電池的商業化應用和新能源技術的拓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相關研究發表于《先進材料》。
梧州市鴻圖精密壓鑄有限公司開發了一種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再生鋁熔煉方法及其生產線。該技術通過優化再生鋁的熔煉流程,提高鋁液品質,確保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這一創新技術不僅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還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制造提供了更環保、高效的解決方案。
中鋁國際給出了詳細且積極的回應。公司表示,其自主研發的超細液滴脫硫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能夠實現超凈排放,并且與傳統的脫硫技術相比,能耗同比降低了35%。
搭載智能柴油加熱系統的陽極運輸車在極寒環境下的冷啟動成功率高達99.8%,作業效率提升了15%,設備故障率同比下降了40%。這一系列數據直觀地展現了貴州鋁廠在技術研發上的實力和成果。
東興鋁業在鋁電解領域取得了關鍵性的技術進展——鋁電解網絡化母線磁流體穩定性原位升級技術成功落地,并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果。這一技術的突破,使得公司年節電量達到了162.4kWh/t·Al,鋁液硅含量更是大幅下降34%。
項目電解系統4#多極槽于2月6日正式啟動運行,電流穩定保持在170kA。截至4月30日,4#電解槽已平穩運行80天,共計生產鎂液292.705噸,日平均產量穩定在4噸左右。鎂液純度始終保持在99.95%以上,最高甚至達到了99.97%,噸鎂直流電耗最低降至10402.6kWh。此外,累計澆鑄鎂錠265噸,成功攻克了鎳含量超標這一難題。
南丹縣南方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研發新型電爐電極冷卻裝置,通過優化水冷結構設計,顯著提升電極抱夾冷卻效果,為有色金屬冶煉提供更穩定高效的技術支持。
甘肅廠壩有色金屬與白銀有色集團聯合研發新型礦石破碎機構,通過逐級破碎技術提升礦石加工效率與均勻性,為有色金屬開采提供新方案。
河南創啟鋁業有限公司近期在鋁復合板制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發的新型制備工藝顯著提升了中空骨架鋁復合板的復合強度,為建筑裝飾材料行業帶來技術革新。
武漢雅美特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鋁單板連接技術,通過創新性的密拼結構設計,實現了鋁單板快速精準拼接,顯著提升建筑幕墻施工效率。
法國IB2公司投入了長達十年的研發精力,成功開發出一項能夠中和硅和硫的獨特工藝。這一創新工藝的誕生,為高硅低品位鋁土礦的利用帶來了新的曙光。通過該工藝,原本難以用傳統拜耳法處理的含硅量高的鋁土礦,也能夠順利地用拜耳法提煉出氧化鋁,大大拓展了鋁土礦的可利用范圍。
該技術由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攜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陜西中環碳能科技有限公司,歷經三年艱苦攻關研發而成。它首次實現了鎂冶煉全流程氮氧化物(NOx)的超低排放,年減排量高達1萬噸,且脫硝成本控制在每噸鎂80 - 90元,為全球鎂產業的綠色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TUM研究團隊獨辟蹊徑,以鋰銻化合物(Li?Sb)作為基礎框架,并將部分鋰原子替換為鈧金屬(Sc)。通過這種巧妙的原子替換操作,在晶體結構中人為地制造出了“空位通道”。得益于這種原子級的結構調控,鋰離子能夠在三維貫通的空位網絡中自由穿梭,極大地降低了離子遷移的阻力,從而顯著提升了傳導速率。
據測算,若全面推廣這一工藝,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下降30%,同時能減少90%的PFAS環境泄漏風險。雙方已啟動試點項目,計劃在2026年前建成首條千噸級回收產線,目標覆蓋歐洲50%的退役燃料電池處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