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術屬于及尾砂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尾砂分離方法。
背景技術:
2.尾砂作為礦山固體廢料排放的主要廢料,占工業固體廢料排放比重大。目前處理和利用尾砂的主要方式是尾礦庫排放和井下充填。
3.尾礦庫排放時,一般選廠產生的低濃度尾砂料漿直接管道排放至尾礦庫或經濃密機濃密后排放至尾礦庫,尾砂料漿在尾礦庫自然沉降脫水,回水輸送至選廠繼續使用,由于該種方式尾砂料漿濃度較低,脫水量大,回水輸送成本較高,且尾砂料漿最終脫水后仍保留較多水分無法脫出,尾砂料漿占用尾礦庫容量較大,因此國內外尾礦庫排放技術正向膏體排放發展,即尾砂料漿排放至尾礦庫先濃密至膏體狀態(不脫水或極少脫水狀態),尾砂膏體排放體積較低濃度排放小,尾礦庫基本無需回水,尾礦庫安全性提高。
4.利用尾砂充填,將尾砂料漿濃密至較高濃度后添加水泥等膠凝材料攪拌或直接輸送至井下采空區。尾砂充填要求尾砂料漿濃密后濃度達到膏體狀態或接近膏體狀態,以確保制備后的充填料漿水泥不離析,井下脫水量較少。同時尾砂充填要求盡量全粒級利用,避免細粒級排放至尾礦庫無法筑壩,在尾礦庫內脫水困難,造成重大安全隱患。因此,全尾砂料漿膏體濃密技術是尾砂膏體排放和全尾砂膏體充填的核心技術。
5.目前全尾砂料漿膏體濃密方法主要有3種:
6.第一種是將選廠的尾砂料漿輸送至普通濃密機進行濃密,濃密機底流濃度一般達到40%左右,再輸送至砂倉再次沉降脫水濃密到更高濃度,砂倉溢流含部分細粒級,需進一步處理后才可利用;
7.第二種是將選廠的尾砂料漿輸送至深錐濃密機,通過添加絮凝劑,和采用大高徑比、攪動桿、防壓耙等技術措施,將深錐濃密機底流濃度大幅提高。
8.第三種是對選廠排出的尾砂料漿或經普通濃密機濃密后的尾砂料漿進行陶瓷過濾或壓濾脫水處理,脫水后的全尾砂料漿含水率低,可直接皮帶或車輛輸送至尾礦庫或干堆場排放,而用作充填時,一般需加水調節至具備一定管道輸送能力的料漿濃度。陶瓷過濾或壓濾脫水脫出的廢水需進一步處理才可利用。
9.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主要利用沉降脫水原理,區別在于第一種方法采用普通濃密機和砂倉進行兩次沉降脫水,溢流需處理后才可利用,而第二種方法利用絮凝劑加速沉降,
10.利用大高徑比倉體,攪動桿破壞底部料漿水砂結合狀態,防壓耙措施促使砂倉高濃度沉積層順利排出料漿,等技術,實現膏體濃縮。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對全尾砂膏體濃密的效果均不穩定,受
聲明:
“尾砂分離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