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明涉及尾礦庫和砂礦開采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尾砂回采方法。
背景技術:
2.近年來礦產資源越來越少,由于原先的采選工藝落后,尾礦庫內還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尾砂資源可再利用。而尾礦庫回采工藝不完善,回采能力參差不齊,回采事故頻發。
3.現有技術中,尾礦庫堆存較多為原來的濕排尾礦庫,由于排尾砂的自然分級,往往呈現壩前顆粒較粗,庫中粗細混合,庫尾呈淤泥狀。由于尾礦庫排放需沉積多年或幾十年,庫內上層尾砂干,密度較小,下層尾砂密度較大,濕陷性強,庫尾粘性尾砂固結效果較好,傳統挖運機械無法灘面開挖工作作業。
4.尾礦庫回采利用大多兩種用途:第一,回采再選;第二作為建筑用砂。如傳統干采后需再造漿才能進入選廠,如作為建筑用砂,含泥量超標,也需進行洗砂等環節。即使尾礦庫順利回采,但是回采尾砂再利用仍需經過一定處理工序,進一步增大了尾砂回采利用難度。
5.因此,如何改變現有技術中,尾礦庫回采難度大以及回采尾砂回采工作效率較低的問題,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6.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尾砂回采方法,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降低尾砂回采風險,提高尾砂回采效率。
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發明提供一種尾砂回采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8.步驟一、沿水平方向對尾礦庫分區并劃分網格,包括庫尾網格區、庫中網格區和壩前網格區;沿豎直方向對尾礦庫分層,由頂至底,所述壩前網格區、所述庫中網格區、所述庫尾網格區依次排布;
9.步驟二、在所述庫尾網格區設置排水設施,以所述排水設施為中心,造漿采尾砂;
10.步驟三、在所述庫中網格區和所述壩前網格區,利用兩棲式反鏟挖掘機開挖尾砂面,然后利用水柱切割機對破碎后的尾砂進行水動力切割造漿,利用吸砂機吸砂。
11.優選地,步驟一中,所述庫尾網格區、所述庫中網格區以及所述壩前網格區的網格面積為5000-50000m2,網格深度為1-10m。
12.優選地,步驟二中,以所述排水設施為圓心,在半徑為10-20m的區域內造漿采砂,采用先淺后擴、分層旋轉后退式開采,每層開挖深度為0.5-3m。
13.優選地,在進行步驟三之前,步驟二中,所述庫尾網格區造漿深度不小于3m。
14.優選地,步驟三進行過程中,所述庫尾網格區造漿區開采底面與所述庫中網格區以及所述壩前網格區造漿區底部的高度差不小于3m
聲明:
“尾砂回采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