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屬于有色金屬精煉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2.在粗鉛精煉除雜過程中,需將精煉輔料投入盛有液體鉛液的鉛鍋中,并使用攪拌機對鉛液進行攪拌以促進輔料與鉛液的接觸。常規的攪拌方式為在攪拌軸底部安裝豎直葉片,攪拌軸放置于鉛鍋圓心處進行攪拌。由于鉛液密度遠大于輔料,此攪拌方式存在的問題有:1、攪拌過程漩渦過于穩定,輔料難以進入鉛液中;2、輔料累積在漩渦中心處無法分散。從而導致粗鉛精煉過程耗時較長、輔料消耗量大的后果。
技術實現要素:
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通過鉛鍋內偏心放置攪拌軸,從而把攪拌機與漩渦分離,且在攪拌軸設置雙層葉片,上層葉片專用于對精煉輔料進行分散,極大強化了精煉輔料與鉛液的接觸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改造方便、不額外增加操作難度且效果明顯的特點,有效解決了目前粗鉛精煉過程耗時較長、精煉輔料消耗量大的問題。
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機和用于盛放鉛液的鉛鍋,所述的鉛鍋上表面為圓形,所述攪拌機的攪拌軸向下延伸至所述鉛鍋內,所述攪拌軸偏離所述鉛的圓心,所述攪拌軸設置有上層葉片和下層葉片,所述上層葉片和所述下層葉片均傾斜設置。
5.作為最優的方案:所述的攪拌軸距離鉛鍋的圓心的距離為所述鉛鍋直徑的5?15%。
6.作為最優的方案:所述鉛鍋為半橢球形,所述鉛鍋高度為所述鉛鍋直徑的50?60%,鉛液面距離鉛鍋邊緣需至少10cm防止鉛液濺出。
7.作為最優的方案:所述上層葉片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5?50°,所述下層葉片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0?65°。
8.作為最優的方案:所述的上層葉片的長度為所述鉛鍋直徑的5?10%,所述上層葉片的寬度為上層葉片的長度的一半。
9.作為最優的方案:所述下層葉片設置于所述攪拌軸的底端,所述攪拌軸底端與所述鉛鍋底部的距離為所述鉛鍋深度的35%?45%。
10.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軸和鉛鍋,所述攪拌軸向下延伸至所述鉛鍋內,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通過所述攪拌軸偏離所述鉛的圓心其通過鉛鍋內偏心放置攪拌軸,從而把攪拌機與漩渦分離。2、本實用新型在攪拌軸設置雙層葉片,上層葉片專用于對精煉輔料進行分散,極大強化了精煉輔料與鉛液的接觸
聲明:
“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