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夏慷蔚等人在光學信息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并發展基于金剛石發光點缺陷的四維信息存儲技術,具備面向實際應用所需高密度、超長免維護壽命、快速讀寫等關鍵特性,有望為“數據大爆炸”信息時代所亟需的新一代綠色高容量信息存儲提供解決方案。這項研究成果以“Terabit-scale high-fidelity diamond data storage”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4-01573-1
信息時代已進入“大數據”階段,海量數據的采集、存儲和分析技術不斷進步,正成為推動科技發展的關鍵力量。對海量數據的應用將在民生、醫療等多個領域產生深遠且重大的影響。然而,當前數據存儲技術(如磁盤、光盤、固態硬盤等)的發展遠遠滯后于數據量的增長,存儲容量的瓶頸和高能耗問題已成為制約海量數據處理與應用的關鍵挑戰之一。
通過精確制備納米材料光源并調控光信號的強度、波長、偏振等多維度特性,光學存儲技術近年來成為實現高密度存儲的重要發展路徑之一。然而,納米材料的穩定性差、信息讀寫速度較慢、誤差大以及高能耗等問題,使得光學存儲技術在向實際應用轉化的過程中面臨巨大挑戰。
本文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利用金剛石中一種可精確人工制備的發光點缺陷,成功解決了上述系列挑戰。研究發現,金剛石中的原子尺度弗蘭克爾缺陷具備穩定的發光特性,并能精確制備可控調節其發光亮度來編碼數據,成為理想的信息存儲單元。得益于金剛石材料的超高硬度(為自然界最堅硬材料之一)以及其卓越的化學穩定性(如抗酸堿腐蝕等),存儲在金剛石光盤中的數據極為穩定。通過高溫測試并結合阿倫尼烏斯定律預測信息單元的穩定性,即使在200℃高溫環境下,金剛石中數據的存儲壽命可以遠超百年。同時,該存儲無需任何維護(如溫濕度控制等),不產生數據存儲的能耗。
為了實現高密度高可靠性存儲,研究人員發展了基于飛秒脈沖加工的快速高精度三維缺陷制備技術,單個飛秒脈沖(約200飛秒)即可完成對存儲單元的制備,信息寫入精度高于99.9%,已達到藍光光盤國家標準。研究人員還進一步發展了二維、三維的并行讀出技術,可同時實
聲明:
“中國科大《Nature》子刊:實現高密度高可靠性金剛石光學信息存儲!”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