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生活垃圾產生量也在增加,原有的垃圾填埋導致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另一主要途徑——焚燒發電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該技術不僅能變廢為寶,將生活垃圾轉變為電能和熱能,更能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有效解決了“垃圾圍城”現象,緩解了土地資源壓力。
由于生活垃圾成分多樣性,導致垃圾熱值不夠均勻,給焚燒發電項目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垃圾焚燒爐運行過程中穩定性差,就需要運行人員根據垃圾特性的不同調整垃圾焚燒爐的燃燒工況。
山西太原東山垃圾焚燒發電廠搭建的等離子體氣化熔融工藝路線如圖1所示。該工藝路線主要以生活垃圾電廠產生的飛灰、化工企業產生的固廢為原料,通過三級螺旋給料器將原料送入等離子氣化爐,爐溫保持在(1 600±100)℃,物料在等離子氣化爐中迅速被超高溫熱解和熔融,產生的可燃氣體輸送到電廠進行爐內燃燒,熔融后的熔體經過水冷或空冷換熱器進行迅速冷卻,產生的熔渣可用來進行建材化高值利用或道路鋪設。
鋁電解槽主要由陰極糊料、陰極炭塊、高鋁耐火磚、黏土耐火磚、氮化硅磚、高強澆注料、干式防滲料、硅酸鈣板和異型炭塊等構成。在高溫和化學腐蝕的作用下,上述炭、耐火材料和絕緣材料的化學和機械作用使得大修渣(以下簡稱SPL)的組分比較復雜。
現階段,我國危險廢物的規模與數量不斷增多,并且“規范渠道處置流程”的政策要求也日漸增加。因此危險廢物的處理與監管壓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導致水泥窯危險廢物處理技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伴隨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建筑行業對水泥的需求明顯提升?,F階段協同處置技術逐漸成為我國污染治理的關鍵手段,能夠客觀地提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然而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著諸多的不足,需要相關專家及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究。
危險廢物具有化學反應性、毒性、爆炸性和腐蝕性,將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焚化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水泥回轉窯處理危險廢物的潛力最大,對水泥和環境沒有負面影響。此外,許多危險廢物可以提供燃燒后水泥生產過程所需的熱能,這不僅可以解決廢物污染問題,而且還可以降低燃燒成本和生產成本。
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污泥技術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污泥實際處置方面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本文分別對幾種投加技術和使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總結。
談及鋁灰的無害化處置,大家往往會想到采用水解法,即水洗法脫除鋁灰中的氮和氟,但是水解法有其難以克服的局限性。針對水解法處理鋁灰工藝所存在的不足,在水解法處理鋁灰,免蒸發直接結晶回收硫酸銨工藝獲得工業化應用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開發出了干法鋁灰無害化處置新工藝。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家統計局在全國統計年鑒(2020)發布報道,2019年全國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869875噸/日,其中衛生填埋和焚燒各占比42.2%和52.5%。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由于能夠快速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已超過填埋法成為我國主要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
生活垃圾在焚燒發電過程當中,通常對其所產生的尾氣會進行處理,將尾氣排放量減少。但是尾氣當中不但存在相應的固體顆粒物以及灰塵,還有相應的酸性氣體,比如,NO2、SO2、HCl等,所存在的這些酸性氣體對于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就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措施,加強對酸性氣體排放情況做好合理的控制。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有色金屬加工廢水處理裝置。
本發明涉及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排放的含鎘煙氣中氧化鎘重金屬回收凈化工藝技術領域,具體講是利用焙砂配合高效的多級流化床,有效去除煙氣中的水蒸氣和NaOH蒸汽,隨后進行高效過濾,可實現煙氣中氧化鎘重金屬物質高效回收,達到超低標排放。
本發明屬于煙氣脫硝凈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有色金屬卡爾多爐冶煉廢氣的低溫SCR脫硝裝置及工藝。
選礦廢水循環利用系統,包括沉淀池(1)和冷卻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和冷卻池(2)之間通過連接管(3)連通,沉淀池(1)的頂端側表面設置有進水管(4),進水管(4)與外部壓濾機的出水端連通,所述沉淀池(1)的外側表面均勻設置有導管(5),導管(5)上安裝有第一電磁閥(6),導管(5)與連接管(3)連通,且所述沉淀池(1)的側表面下部開設有沉淀排出口(13)
鉛鋅礦區重金屬污染土壤采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撐的支架(1)、用于采集土壤樣品的采樣桶(2)以及用于收集土壤樣品的轉盤組。
基于遙感數據的礦山復綠監測與評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步驟一、影像獲取與預處理;步驟二、總體年際植被長勢分級分析;
采石礦山遺棄地植生帶生態復綠結構,包括若干個礦山固定環(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礦山固定環(1)底部設有若干沿礦山固定環(1)中心線對稱的固定插壓件(2),所述的礦山固定環(1)內設有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內設有植被栽種槽(4),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與礦山固定環(1)之間通過若干連接件(5)相連,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與礦山固定環(1)之間還設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復綠膜(3)中心點呈環形陣列分布的復綠膜壓覆組件(6),所述的復綠膜壓覆組件(6)與連接件(5)交錯設置。
礦山生態修復用填坑裝置,包括主體(1)和壓土裝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1)的內部設置有壓土裝置(2),所述主體(1)的左側外壁固定連接有推把(3),所述主體(1)的底部四角設置有移動輪(4),所述主體(1)的右側外壁固定連接有連接塊(5),所述連接塊(5)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液壓缸(6),所述液壓缸(6)的底部固定連接有U型板(7)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植物篩選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對廢棄礦山進行航拍,以此獲得對應的廢棄礦山多角度航拍影像,并對所述廢棄礦山多角度航拍影像進行分析處理,從而確定所述廢棄礦山的地理環境信息和植被存在信息;
礦山生態修復綠化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方格骨架和多個邊骨架,多個邊骨架依次連接形成腳墻,所述腳墻與礦山邊坡的臺階配合,多個所述方格骨架依次連接排列形成與所述腳墻配合的坡墻,所述方格骨架包括中心部、自所述中心部向外延伸的兩個第一延臂部和兩個第二延臂部,以及設于所述第一延臂部和第二延臂部上的第一擋墻
利用雜交構樹進行廢棄礦山生態綠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S1、在礦山山頂修建蓄水池;S2、沿礦山的傾斜面鋪設種植土;S3、等間距設置排水水道,排水水道的長度方向與礦山的傾斜方向相一致;S4、在種植土上栽種雜交構樹苗;S5、在種植土表面傾灑草籽;
組裝式礦山生態修復用格構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豎梁(1)和第二豎梁(2),所述第一豎梁(1)和第二豎梁(2)的底部皆開設有第一限位槽(3),所述第一豎梁(1)和第二豎梁(2)之間設置有橫梁(4),所述第一限位槽(3)的內部皆設置有限位機構(5),所述橫梁(4)的內部開設有與限位機構(5)配合的第二限位槽(6),所述第一豎梁(1)的外側固定有插塊(7),所述第二豎梁(2)的外側開設有與插塊(7)配合的插槽(8)
基于礦山生態修復用儲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儲水箱,所述儲水箱上可拆卸連通有進水管,所述進水管內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與進水管的內壁之間設有隔渣網,所述儲水箱上還插接有多根吸水棉繩。
礦山設備開采用環保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自鎖輪(2),所述底板(1)頂部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兩個固定桿(3),兩個所述固定桿(3)的頂部之間固定連接有推動桿(4),所述底板(1)的頂部且位于固定桿(3)的一側固定連接有蓄水箱(5),所述蓄水箱(5)的頂部靠近固定桿(3)的一側固定安裝有控制面板(6)
礦山環境修復治理遙感監測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桿(100)、底架(200)、底座(300)、內置腳(400)和限位環(500),所述支撐桿(100)的底部螺紋連接所述底架(200),所述底架(200)的底部螺紋連接所述底座(300),所述底座(300)的底部焊接有外置腳(320),所述外置腳(320)的內部彈性連接所述內置腳(400),所述底架(200)的圓周外壁套接所述限位環(500)
使用高濃度重金屬土壤修復劑的礦山環境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地面移動的殼體,所述殼體的外圈設有可將地面土壤挖出的挖板,所述殼體的一側設于驅動殼體轉動的傳動機構,在傳動機構驅動殼體轉動時,殼體通過其外部的挖板將地面的土壤挖出,當殼體在轉動時同步在地面移動時,將地面表層土壤進行翻動;
基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生態綠植養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個支撐桿(100),每個所述支撐桿(100)均包括立桿(101)、絲桿(102)及彈簧(103);所述立桿(101)具有一容置腔,其側壁上豎直開設有一對與所述容置腔相連通的穿槽(111);所述絲桿(102)一端與所述容置腔的底壁螺接,另一端貫穿所述立桿(101)的頂壁,并與所述頂壁螺接;所述彈簧(103)套設于所述絲桿(102)上;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屬環境保護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