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CK是一家與眾不同的科技企業,我們致力于設計、生產和銷售高端瞄準鏡產品。擁有著母公司在瞄準鏡行業16年的豐富歷史,我們的核心團隊由19名充滿激情和創造力的成員組成,他們是我們公司的靈魂和力量所在。 作為行業的領導者,我們專注于開發和生產A系列、C系列和G系列等多款瞄準鏡產品。其中,我們自豪地推出的G系列產品享有終身保修,這是我們為用戶提供的承諾,也是我們對產品品質的最高保證。 我們深刻理解狩獵和射擊愛好者的需求和痛點,因此我們的產品不僅注重于提供卓越的光學性能和精準的調節系統,更注重于解決用戶在實際使用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催化氧化乙烯的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這種催化氧化乙烯的催化劑包括載體和負載物;其中,載體為多級孔分子篩;負載物包括Pd、Pt、Ru、Ni、Co中的至少兩種。本發明提供的催化氧化乙烯的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協同效應,能提供更高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且價格便宜,效率高,應用在低溫催化氧化微量乙烯,具有很高的乙烯去除率,應用前景廣闊。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催化氧化反應制備1,2?二羰基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不飽和三鍵化合物、配位催化劑和溶劑混合得到溶液A;在含氧環境中,對溶液A進行光照,得到1,2?二羰基化合物。本發明反應在含氧環境下用光照射就可以實現,整個過程簡潔,高效,反應條件非常溫和;無需傳統的銥、釕配合物作為配位催化劑,所用催化劑用量小,催化體系簡潔、高效;反應可放大至克級,體現了該催化過程在有機反應和工業生產中的潛在應用。
摘要: 氨分解制氫不含COx、SOx、NOx等有害物質,是其他所有含碳資源制氫所不能比擬的。以水熱法制備CuO載體,并摻雜金屬元素Ce,通過浸漬法負載Ru,制備出Ru/CuCex催化劑。通過X射線衍射(XRD)、H2–程序升溫還原(TPR)、CO2–程序升溫脫附(TPD)、NH3–程序升溫脫附(TPD)和原位漫反射紅外傅里葉變換光譜(in Situ DRIFTS)進行表征。結果表明,Ce與Cu的摩爾比為12在450℃以上顯示出更好的氨分解活性,在600℃時氨分解轉化率為99%。該催化劑活性高的歸因于部分還原的CeO2?x對Ru原子的供電子性能和催化劑低溫下的高吸附量。各項表征表明,堿性位點數量不是影響氨分解活性的主要因素,而是活性組分與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反應溫度可以促進氨分解,減少中間產物amide (?NH2)的生成。
摘要: 本文總結了不同形貌氟化鎂的合成方法,包括溶膠凝膠法、微波合成法、二氧化硅模板法等。以酒石酸鈉鹽、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檸檬酸鈉鹽為螯合劑,采用水熱法成功制備了高度均勻的三維花狀,且具有較高分散性的氟化鎂微米顆粒。利用x射線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材料進行了表征。同時調控溶液的PH值,以達到純化氟化鎂顆粒的效果。結果表明溶液的酸堿性對氟化鎂的純化起一定的作用。
摘要: 以硼氫化鈉為還原劑,通過調控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采用固態還原法成功將白色銳鈦礦二氧化鈦還原為藍色和黑色氫化二氧化鈦,并對所得樣品進行性質表征和性能測試。表征結果顯示,氫化二氧化鈦具有典型的核殼結構(TiO2/TiO2?x),包含銳鈦礦晶型內層和無序結構外層;氫化反應在無序層中引入大量缺陷,其中Ti3+和氧空位缺陷在導帶下方形成雜質能級,降低氫化二氧化鈦材料的禁帶寬度,擴寬了光譜吸收范圍,增強可見光區的光吸收和利用能力。通過制備條件調控缺陷含量獲得最佳光催化性能,光催化降解羅丹明B (RhB)結果顯示,300℃和50 min反應條件下制備所得藍色氫化二氧化鈦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可見光照射下降解效率相比于白色二氧化鈦提高了六倍。
摘要: 以鈦片為基底材料,采用陽極氧化法刻蝕納米二氧化鈦(TiO2)管陣列,并進行二次陽極氧化獲得排列規整的管陣列。以葡萄糖為碳源通過高壓水熱反應摻碳獲得TiO2-C/Ti,采用電鍍法在其表面電沉積NiSn合金制得NiSn/TiO2-C/Ti電極。用透射電鏡(TEM)、X射線衍射(XRD)等進行表征,探究不同的反應條件對NiSn/TiO2-C/Ti電極催化性能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電極表面的TiO2呈管狀結構且排列規整,由金紅石和銳鈦礦混晶組成。當外加電壓為5 V,甲基橙溶液的pH為3時,電極的光電催化性能最佳,在90 min內對10 mg/L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達到97.4%。
摘要: 基于蒙特卡洛(MC)方法與快速傅里葉變換微磁學(FFTM)方法,研究了厚度不同鈷納米環的磁化特性。模擬結果表明,納米環堆疊時,系統的磁化過程存在“雙穩態”特征,在磁化翻轉過程中出現局部渦旋態,隨著厚度的變化,系統的自旋組態出現了更為豐富的過渡態,整體的磁化過程更加復雜。
摘要: 納米二氧化鈦廣泛應用于化工、醫藥、食品、服裝和水處理行業。在植物納米生物學效應方面,部分學者研究了納米二氧化鈦的植物生物毒理試驗和對植物種子發芽、幼苗生長的影響。目前的植物納米生物學效應數據都是基于室內試驗設計研究取得的,而且試驗數據只能反映植物在室內生長發育某一個階段的狀況,缺少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長狀態下完整的試驗數據。關于納米二氧化鈦對植物的一個完整生長周期和生物量的生物學效應問題,目前仍未見報道。本試驗研究了在野外自然生長狀態下納米二氧化鈦對蘆葦整個生長周期的生物學效應問題。蘆葦是分布極為廣泛的水生和濕生植物,在去除水體污染物、凈化水質和修復水生態系統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試驗表明,納米二氧化鈦對蘆葦生物學的正向效應極為顯著,采用納米二氧化鈦材料處理的試驗組蘆葦生物量比對照組提高了97.5%、株徑增加47.7%、株高增加23.3%、晴天光合速率提高了88.3%、陰天光合速率提高了72.5%,同時納米二氧化鈦可以顯著降低蘆葦試驗田的雜草覆蓋率,試驗組的雜草覆蓋率僅有6%,對照組為57%。本研究通過納米二氧化鈦的生物學效應增加蘆葦生物量,達到高效率去除水體污染物的目的,為人工濕地和湖泊、水庫等水源地水質凈化保護提供了安全高效、簡單易行的新模式。
摘要: 微生物誘導碳酸鈣沉積(MICP)是一種新型的綠色加固技術,在巖土工程領域中具有強大的應用潛力。然而,關于微生物誘導碳酸鈣沉積的加固工藝方面研究較少。為了確定MICP加固試驗中的最佳加固工藝,通過不同加固工藝的MICP加固試驗,研究了不同加固工藝下MICP加固砂土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雙相加固工藝能夠使得MICP反應更充分,碳酸鈣沉淀更均勻的填充于砂樣孔隙間,顯著提高砂樣的結構強度,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該研究結果對于提升MICP加固效果和均勻性方面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摘要本文采用循環攪拌高能球磨復合型陶瓷粉體制備工藝及固相反應法制備了高性能07CaTiO303NdAlO3介質陶瓷并分析了07CaTiO303NdAlO3介質陶瓷的物相組成和微觀結構及其微波元器件的介電性能研究表明循環攪拌高能球磨復合型工藝制07CaTiO303NdAlO3介質陶瓷的物相結構為單相正交鈣鈦礦晶型07CaTiO303NdAlO3介質陶瓷微波諧振器及其組裝的腔體濾波器的溫漂指標均滿足通訊基站用微波諧振元件和腔體濾波器的技術要求
摘要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了Ba摻雜BiFeO3Bi09Ba01FeO3陶瓷樣品對樣品進行了結構表征與性能測試X射線衍射和Raman光譜測試表明Bi09Ba01FeO3陶瓷樣品具有純相結構磁滯回線和電滯回線測試結果證明了Bi09Ba01FeO3具有良好的鐵磁性和鐵電性其磁性增強源于Ba摻雜破壞了BiFeO3晶格原有的空間反演對稱結構通過外加不同電場測試樣品的磁滯回線發現電場會通過改變Bi09Ba01FeO3晶格畸變程度從而調制鐵電疇極性鐵電疇的轉動會帶動易磁化軸方向發生轉動從而引起磁性變化證明了電場可以通過調控Bi09Ba01FeO3的電極化強度而改變磁特性為進一步磁電性能調控及多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基于材料光致變色特性來制造超高分辨率納米結構技術這種方法可以大大簡化目前復雜的超高分辨率加工配置同時通過理論模擬圓環光束的大小對聚焦區域光強分布的影響發現當環狀聚焦光大小為60nm光致變色層厚度為01m時可以實現87nm的納米刻針系統
摘要隨著微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多鐵性材料成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在眾多鐵電材料中鐵酸秘BFO的應用前景是很廣泛的鐵酸秘不僅是個無含鉛綠色環保的多鐵性材料而且鐵酸秘的制備溫度低有大的剩余極化值但是它的制備非常困難且由于Fe3波動帶來了大量氧空位因此純相BFO薄膜樣品的漏電流較大這也是一直以來困擾研究者的一個現實性問題在此我們使用了溶膠凝膠法和快速退火法分別制備了摻雜Ce2和Zn2的Bi09Ce01FeO3BCFO和BiFe09Zn01O3BFZO薄膜以及共摻雜得到Bi09Ce01Fe09Zn01O3BCFZO薄膜并使用XRD和SEM技術研究制備薄膜的微觀形貌和晶體結構最后采用鐵電測試儀在室溫下對樣品的電滯回線進行表征結果表示摻雜以后的鐵酸鉍基薄膜因為抑制了氧空位而且降低了漏電流所以鐵電性能得到提升這項研究證明了摻雜以后的薄膜具有良好的鐵電性本研究提供了提高鐵電性的可行性方法以及鐵酸秘薄膜為基礎的多功能型應用器件的可用性
摘要: Al-Ti-B-RE細化劑能夠提升細化劑的綜合性能,是目前最有研發價值和最有潛力的鋁用晶粒細化劑之一。采用常規攪拌工藝存在比重偏析,影響晶粒細化效果及鋁合金的整體性能。本研究首先通過中國知網和愛思唯爾學術平臺分析Al-Ti-B細化劑的研究現狀,并進一步分析混合熔融法、氟鹽反應法、超聲攪拌法、電磁振動法等制備工藝的優缺點,以及不同稀土、不同配比、以及細化劑中毒的內在機理。結果表明,可以采取超聲攪拌法、電磁振動法等動態合成技術,并考慮微量元素在Al-Ti-B細化劑中的配比,以獲取更小晶粒和更好力學性能的Al-Ti-B-RE細化劑。
以海藻酸鈉為原料,采用液滴聚合法將其與Al(Ⅲ)離子交聯并引入甘氨酸和Fe3O4,制備出磁性氨基酸功能化海藻酸鋁凝膠聚合物(Gly/Al/SA@Fe3O4),使用掃描電鏡(SEM)、X射線能譜儀(EDS)、傅里葉紅外光譜儀(FT-IR)、X射線衍射儀(XRD)和振動樣品磁強計(VSM)等手段對其表征,研究了這種凝膠聚合物對偶氮染料的吸附性能。結果表明,Gly/Al/SA@Fe3O4是一種表面具有花式褶皺結構的三維網狀聚合物顆粒,其磁響應能力良好。Gly/Al/SA@Fe3O4對水體中直接黑19(DB 19)和直接棕2(DB 2)染料的吸附性能超強,吸附速率極高,吸附15 min和60 min達到動態平衡的吸附量分別為2500和3126 mg/L。吸附過程可用擬二級速率方程描述,等溫吸附數據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劑與染料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靜電吸附、氫鍵作用、配體交換和化學吸附協同實現。Gly/Al/SA@Fe3O4顆粒綠色環保,對高濃度偶氮染料廢水有超強的凈水性能,并可用磁場進行快速固液分離。
用Hummers法制備氧化石墨烯(GO),并用乙二胺對氧化石墨烯(GO)進行氨基化得到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GO),將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三聚磷酸鋁(ATP)與NGO三者復配并添加到水性環氧樹脂中,制備出水性環氧防腐防火一體化涂料。使用IR、XRD、SEM等手段對GO和NGO的結構和形貌進行了表征。結果表明,已經制備出GO并成功地對其表面實現了氨基化改性。電化學測試、鹽霧試驗、耐火極限測試、殘炭形貌分析和熱失重分析的結果表明,顏基比P/B=0.2的復合涂層具有最佳的防腐性能和防火性能。
以氧化鋁、氫氧化鋁、勃姆石為水不溶性金屬源,用水熱法合成了金屬有機骨架MIL-53(Al)。使用SEM、XRD、氮氣吸附和TGA表征了產物的形貌和結構,并與用傳統水溶性硝酸鋁合成的MIL-53(Al)對比。結果表明:使用三種水不溶性金屬源都能合成典型的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IL-53(Al)。用水熱法制備的MIL-53(Al)產物的BET比表面積都在700~1000 m2/g。結果還表明,使用三種水不溶性金屬源合成的MIL-53(Al)骨架的柔性(flexibility)與用常規鋁硝酸鹽合成的MIL-53(Al)不同。使用氧化鋁合成的MIL-53(Al)常溫下的孔道主要呈現大孔(lp)結構且骨架剛性較強。與使用其他鋁源合成的MIL-53(Al)相比,用氧化鋁合成的MIL-53(Al)對洛克沙胂有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吸附過程符合二級動力學模型。
使用掃描電鏡、交流阻抗譜和掃描開爾文探針等手段研究了7A04鋁合金在周期凝露和二氧化硫條件下的腐蝕行為和規律。結果表明,7A04鋁合金在周期凝露和二氧化硫環境中的腐蝕主要是薄液膜下的大氣腐蝕,隨著時間的延長腐蝕產物不斷增多,腐蝕失重的數值增大,腐蝕產物的形貌呈點狀或團狀,主要是氫氧化鋁和硫酸鋁水合物,腐蝕類型主要為點蝕,局部有輕微剝蝕,交流阻抗擬合數值顯示,在試驗的初期7A04鋁合金的腐蝕速率急劇下降,后期逐漸趨于平緩,表面電位分布圖譜顯示,材料表面的腐蝕電位呈升高趨勢,至240 h后趨于穩定,7A04鋁合金的腐蝕溶解,與其組織和組成分布密切相關。
先使用鋁溶膠對可膨脹石墨(EG)進行改性,然后用一步法制備純半硬質聚氨酯泡沫(SRPUF)、摻雜未改性EG的SRPUF和摻雜改性EG的SRPUF。使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FT-IR)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表征了鋁溶膠改性的EG,結果表明:鋁溶膠包覆已經在EG表面。用材料拉伸試驗機和氧指數測試儀測試泡沫的拉伸性能和阻燃性能,確定了EG的用量為12%、摻雜改性EG的SRPUF的力學性能優于摻雜未改性EG的SRPUF。使用氧指數測試儀和水平垂直燃燒測定儀測試三種SRPUF的阻燃性能,結果表明:摻雜鋁溶膠改性EG的SRPUF阻燃性能最好,極限氧指數為27.6%,水平燃燒等級達到HF-1級。使用X射線衍射儀(XRD)、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分析了阻燃機理,結果表明:EG表面的γ-AlOOH以脫水、晶型轉變和釋放不燃氣體的三種形式提高了阻燃效果,同時起粘結蠕蟲石墨的作用。
以MgAl-CO32–水滑石(LDH)焙燒產物(LDO)為重金屬離子去除劑, 在單一Cu2+、Cr(VI)體系和Cu2+/Cr(VI)共存體系中探究了LDO對重金屬離子的去除性能, 并結合對金屬-LDO復合體的XRD、FT-IR和SEM表征闡明了雙金屬(Cr(VI)陰離子+Cu2+陽離子)在LDO上的去除機理。結果表明, Cr(VI)和Cu2+在LDO上的吸附表現為多重相互作用的協同吸附效應。除了Cu2+的“Jahn-Teller”效應和氫鍵協同多體效應外, Cu2+-CrO42–-LDO體系還發生靜電作用、水合作用、配位作用以及共沉淀和繼沉淀作用, 形成了Mg-Al-Cu三元復合體。
先用腰果酚和十二胺制備苯并噁嗪(Cd-D),然后用水熱法和浸涂法依次將ZnO微/納米結構和Cd-D負載在三聚氰胺甲醛海綿(MS)表面,制備出超疏水MS(PCd-D/ZnO/MS)。當水熱反應中Zn(NO3)2濃度為0.03 mol/L、Zn(NO3)2與六次甲基四胺的摩爾比為1∶2、反應時間和溫度分別為4 h和95℃時,制備出的改性MS水接觸角(WCA)可達153.6°。PCd-D/ZnO/MS對有機溶劑和油類具有較高的吸附量(48.19~113.44 g/g)和極高的吸附速率。同時,聚苯并噁嗪、ZnO與MS之間產生的多種相互作用(氫鍵、配位鍵和化學鍵等)使表面改性結構牢固地粘附在MS骨架上,從而使PCd-D/ZnO/MS具有優異的重復使用性能。PCd-D/ZnO/MS循環使用30次后仍保持超疏水性和96.6%的吸附量,重復使用100次后其WCA可達147.3°、吸油量保持為92.6%。PCd-D/ZnO/MS在真空泵的輔助下可連續用于油水分離,分離效率高于90%。PCd-D/ZnO/MS還具有優異的耐酸、堿、鹽性能,在強堿溶液中浸泡30 d后仍保持超疏水性。
制備鈮酸鉀鈉-鋯酸鉍鈉(1-x)K0.48Na0.52Nb0.96Sb0.04O3-x(Bi0.5Na0.5)ZrO3二元系無鉛壓電陶瓷并表征其結構和性能,研究了BNZ組分對其結構和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這種系列壓電陶瓷具有典型的鈣鈦礦結構。x =0.04的這種陶瓷最為致密,其相對密度為97.43%;壓電性能最優:d33 = 463 pC/N、kp = 0.55、Qm = 37。這種陶瓷材料在室溫下處于三方-四方(R-T)兩相共存狀態并具有納米疇結構,使其壓電性能優異。
以對苯二甲酸和鈦酸異丙酯為原料制備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MIL125,然后用鹽溶液后浸漬法制備出系列堿金屬陽離子摻雜的M@MIL125-t(M: Li+,Na+,K+;t:6 h,9 h,12 h)。用傅立葉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和場發射掃描電鏡等手段表征其微觀結構和形貌,進行N2等溫吸脫附和CO2吸附測出其比表面積及CO2吸附量,研究了不同堿金屬鹽浸漬液和浸漬時間對MIL125的比表面積和CO2吸附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MIL125經堿金屬氯鹽溶液浸漬后其結構和晶型沒有明顯改變,浸漬液的表面腐蝕和孔道堵塞的共同作用使MIL125晶粒的比表面積均先增大后減??;與MIL125相比,摻雜Na+且浸漬9 h的比表面積(最高為2497 m2/g),提高了81.5%,CO2吸附量(為1.41 mmol/g)提高了72.0%。
使用液相沉淀法和熱聚合法制備Bi2O3/g-C3N4復合催化劑,用SEM、XRD、XPS、FT-IR和紫外可見漫反射等手段對其微觀形貌、晶體結構和光催化性能進行了表征。結果表明,這種Bi2O3/g-C3N4復合光催化劑的形貌較好、分布均勻,具有較高的光催化性能;復合催化劑Bi2O3/g-C3N4-30%的光催化性能最好,用300 W模擬可見光氙燈照射2 h后對鹽酸四環素(TCH)的去除率為70%;捕獲實驗的結果表明,光催化降解鹽酸四環素(TCH)的主要活性物種為超氧自由基(·O2-)。
使用熱膨脹儀等手段研究了稀土對Fe-C和Fe-C-Si-Mn低碳鋼連續冷卻過程奧氏體-鐵素體相變溫度和等溫過程相變動力學的影響。結果表明,添加微量的RE元素可顯著降低連續冷卻過程中先共析鐵素體相變的開始點溫度。同時,添加微量稀土還能改變等溫過程中的鐵素體相變動力學:RE元素通過抑制碳擴散減緩了Fe-C-(RE)合金整個相變過程的相變速率;而對于Fe-C-Si-Mn合金,RE通過抑制C元素擴散和改變晶界能的雙重作用,使其相變孕育期延長和相變初始階段速率降低,但是提高了相變中后期的速率。
使用石墨作為固體潤滑劑、硅酸鈉為粘結劑、二氧化硅為填料、去離子水為分散介質,用漿料法在Ti-6Al-4V鈦合金表面制備石墨基粘結固體潤滑涂層。用球盤式摩擦磨損試驗機測試這種涂層在500~800℃的摩擦學性能,使用X射線衍射儀(XRD)、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能譜儀(EDS)以及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等手段分析其物相、顯微組織結構、元素組成及其化學態,研究了這種涂層的潤滑機理。結果表明:這種石墨基粘結固體潤滑涂層在600~700℃的摩擦學性能優異,在660℃其摩擦系數(0.03)和磨損率(0.953×10-4 mm3/(N·m))最低。涂層中的熔融硅酸鈉與SiO2的協同潤滑作用降低了石墨的熱損失,在摩擦界面上生成的易剪切的粘性成分減少了摩擦磨損;在摩擦過程中,石墨通過層間剪切和吸附氣體產生了良好的潤滑性能,SiO2增強了涂層的承載能力和涂層與基體之間的粘結強度,使涂層的耐磨性能提高。
進行環/塊實驗,研究了在脂潤滑條件下稀土改性的GCr15軸承鋼與膠木保持架材料間的滑動摩擦學行為,并與普通GCr15軸承鋼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雖然稀土GCr15鋼與膠木材料間的摩擦系數較大,但是其磨損體積卻比普通GCr15鋼的小。兩種軸承鋼材料的去除都以磨粒磨損為主,且隨著轉速的提高磨損體積減小。稀土GCr15鋼的磨痕表面只出現犁溝,而普通GCr15鋼除了出現磨粒磨損中塑性去除的犁溝,剝落也比較多。從碳化物、非金屬夾雜物和殘余奧氏體等方面,研究了GCr15鋼經稀土改性后的組織改善對其使役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雖然稀土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軸承鋼的硬度,但卻有效地抑制了GCr15軸承鋼在服役中出現的磨粒磨損中的斷裂去除機制——材料剝落,從而提高了其在滑動摩擦條件下的耐磨損性能。
在蘆薈葉皮中加入尿素用水熱法制備炭前驅體,然后將其以不同的終溫熱解制備出N摻雜生物炭(NBC x )。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氮氣吸附-脫附儀(BET)、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傅立葉紅外光譜儀(FTIR)和動電位分析儀(Zeta)等手段進行表征,研究其對廢水中Co2+的吸附性能。結果表明:NBC x 的表面有明顯的層塊堆積。NBC x 具有分級多孔結構,蘆薈葉皮與尿素的質量比為2∶1、熱解終溫為800℃時制備的NBC800其比表面積為32 m2·g-1,總孔體積為0.04 cm3·g-1,其中非微孔比例高達75%。NBC800表面含有豐富的含氧和含氮官能團,N含量和O含量(摩爾分數)分別高達3.89%和46.35%,可與Co2+發生離子交換、靜電吸附、絡合作用和共沉淀等反應。用Langmuir等溫線模型能很好地描述NBC800對Co2+的吸附過程,為單分子層吸附,最大理論吸附量高達228.31 mg·g-1。擬二級吸附動力學模型表明,吸附進行得較快。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屬功能材料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