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屬于負極材料生產線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負極材料造粒預碳化一體化生產線。
背景技術:
2.負極材料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四大材料中配套最為成熟的材料,也是影響鋰電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鋰電池中的成本占比在10%~15%。理想的鋰離子電池應該具備低電位、結構穩定、電位變化幅度小、鋰離子脫嵌可逆性好、導電性能好、界面穩定性好及界面交流阻抗低等性能,以滿足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及充放電功能。而在制造鋰電池負極材料過程中最核心的環節就是造粒和包覆碳化的過程。
3.基于上述,本發明人發現存在以下問題:目前市場主流負極材料造粒和預碳化工序分開進行,即物料在650℃完成造粒后,又冷卻到常溫;然后換種爐型,再加熱到1000℃,完成預碳化,再冷卻,傳統造粒、預碳化熱量損失大,能耗高,在造粒和碳化關鍵工序上,仍采用傳統反應釜,傳統反應釜是釜體不動,內部攪拌裝置攪動物料,釜外電加熱等方式,完成物料的攪拌和加熱過程,即造粒過程;然后冷卻后,進入輥道窯或隧道窯等,完成預碳化過程,傳統的設備使得造粒和碳化都是逐步分開進行,工藝較復雜,而且資源浪費嚴重,而且造粒和預碳化均為間歇式加料方式,即裝一釜料,加熱到650℃,完成造粒后再放出來;然后再加下一釜料,為間歇式進出料,具有能耗高、產能小、能源浪費嚴重等缺點。
4.于是,有鑒于此,針對現有的結構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種負極材料造粒預碳化一體化生產線,以期達到更具有更加實用價值性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負極材料造粒預碳化一體化生產線,以解決現在的負極材料造粒和預碳化工序分開進行,即物料在650℃完成造粒后,又冷卻到常溫;然后換種爐型,再加熱到1000℃,完成預碳化,再冷卻,傳統造粒、預碳化熱量損失大,能耗高,在造粒和碳化關鍵工序上,仍采用傳統反應釜,傳統反應釜是釜體不動,內部攪拌裝置攪動物料,釜外電加熱等方式,完成物料的攪拌和加熱過程,即造粒過程;然后冷卻后,進入輥道窯或隧道窯等,完成預碳化過程,傳統的設備使得造粒和碳化都是逐步分開進行,工藝較復雜,而且資源浪費嚴重,而且造粒和預碳化均為間歇式加料方式,即裝一釜料,加熱到650℃,完成造粒后再放出來;然后再加下一釜料,為間歇式進出料,具有能耗高、產能小、能源浪費嚴重等缺點的問題。
6.本實用新型負極
聲明:
“負極材料造粒預碳化一體化生產線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