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明涉及土壤修復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修復砷污染土壤的納米施氏礦物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2.隨著近幾十年采礦、冶煉等行業產生的廢水和廢渣不規范處置和堆放導致砷(as)不斷向土壤遷移累積,土壤as污染已經成為困擾我國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一大難題。作為一類廉價易得且環境友好的材料,鐵系礦物在as污染土壤修復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鐵系礦物可以通過吸附共沉淀、離子交換、表面絡合等機制實現對as的穩定化,降低土壤中as的水溶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因此,開發一種具有高修復效率的鐵系礦物材料對土壤as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3.施氏礦物是一種結晶度較差的次生羥基硫酸鐵礦物,其化學組成可表示為fe8o8(oh)
8-2x
(so4)
x
.nh2o(1.0≤x≤1.75)。由于結構中存在大量硫酸根和羥基,施氏礦物可以通過離子交換、表面吸附和絡合作用高效吸附含砷陰離子,吸附能力要遠大于赤鐵礦、水鐵礦等含鐵礦物
9.。同時,吸附as后的施氏礦物在環境中具有很好的穩定性,能將as牢牢固定在晶體結構中,重新向環境中釋放as的風險很小。施氏礦物在as污染治理領域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4.目前施氏礦物的主要合成方法主要是fe
2+
氧化沉積法,其原理是在富含so
42-酸性環境中(ph=2.5~3.5),fe
2+
被h2o2氧化為fe
3+
并與so
42-沉積形成施氏礦物。該方法只需要將h2o2溶液(30%)與feso4混合攪拌5分鐘就開始有施氏礦物顆粒沉積,隨著攪拌時間的增長,體系中fe
3+
與so
42-不斷沉積,最后可得到類似海膽狀的施氏礦物顆粒。該方法程序簡單、條件易控制,而且合成時間比較短,通常24小時即可完成,適合施氏礦物的大規模生產。
5.但是使用fe
2+
氧化沉積法合成施氏礦物也存在兩個問題:(1)合成過程中使用的濃度30%的h2o2溶液屬于易制爆危險化學品,性質不穩定,受熱易分解,不宜貯存和運輸。此外,合成過程中h2o2會被施氏礦物催化分解,導致體系fe
3+
沉積率降低,影響施氏礦物的產率。(2)通過該方法合成的施氏礦物顆粒粒徑較大(5~10μm),對as的吸附容量有限,大量使用施氏礦物修復as污染土壤會導致土壤酸化。此外,大顆粒的施氏礦物很難應用于as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復,在使用方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
聲明:
“用于修復砷污染土壤的納米施氏礦物合成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