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明涉及礦山開采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礦山露天轉地下的開采方法。
背景技術:
2.礦山開采過程中,露天轉地下開采的過渡形式是實現露天轉地下開采的重要保證。合理的過渡形式,可以保證露天開采到地下開采安全、平穩的過渡。除了地下開采采用崩落采礦法(其過渡形式較單一,一般是自上而下逐步過渡)以外,地下開采采用充填采礦法和空場采礦法露天轉地下開采的過渡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3.第一種布置形式參考《采礦設計手冊》(采礦設計手冊編委會.第2卷下.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p1688、p1690中圖2?19?1、圖2?19?13所示,采用充填采礦法和空場采礦法露天轉地下開采過渡期間,留設境界頂柱,根據《冶金礦山采礦設計規范》(gb 50830?2013),境界頂柱不得小于20m。這種布置形式的特點是,在境界頂柱的保護下,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可以同時進行,實現產量的平穩過渡,但境界頂柱的開采難度大,回采率較低。
4.第二種布置形式參考《采礦設計手冊》(采礦設計手冊編委會.第2卷下.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p1689中圖2?19?13所示,露天轉地下開采過渡期間,不留設境界頂柱。這種布置形式的特點是,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不能在同一個區域進行,地下開采區域上部的露天開采必須結束,露天與地下同時開采的范圍較小,實現礦山產量平穩過渡的難度較大。
5.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6.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礦山露天轉地下的開采方法,使得礦山開采過程中,露天轉地下開采過渡期間,不留設境界頂柱,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在同一個區域進行,便于實現露天轉地下開采礦山產量的平穩過渡,基建工程量增加不多。
7.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8.一種礦山露天轉地下的開采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9.1)開采中段劃分;在露天采場的露天底從上往下依次設置第一中段、第二中段、第三中段;
10.2)開拓工程延深;主井、副井、風井、斜坡道、主溜井均延深至第二中段;
11.3)地下開采;首先開采第二中段的礦體,然后再開采第二中段礦體,最后開采第三中段礦體。
12.優選地,露天采場開采與地下開采同時進行。
13.優選地,所述第一中段、第二中段、第三中段在開采過程中均劃分為一步采礦塊和二步采礦塊。
14.優選地,所述一步采礦塊和二步采礦塊間隔布置。
15.優選地
聲明:
“礦山露天轉地下的開采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