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第一面層、第二面層和第三面層,所述第一面層為生態多孔纖維棉,第二面層為土工膜,第三面層為鐵絲網片,所述第三面層通過錨桿固定連接于巖坡上,所述第三面層與巖壁形成夾角A,所述夾角A的范圍在90°-150°之間,所述第一面層與巖壁形成種植槽,所述種植槽內設置有土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角A為13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上布設有滴灌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進入巖坡的長度為400mm-60mm,錨桿直徑為12mm-16mm,所述錨桿延伸出巖坡的長度為300mm-400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的厚度為200mm-300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層臨近巖坡的一端設置有彎折結構,彎折段與巖壁相貼合,非彎折段與第二面層相貼合。
說明書
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環境修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
背景技術
當前,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大量礦產資源的支持,為了獲得大量的礦產資源,需要對礦山進行大規模的開采,在進行礦山開采時,會對山體和山體上的森林植被造成嚴重的損壞,形成大量巖石裸露的巖坡;裸露的巖坡由于缺少植被的保護,因而在雨水較大時可能會產生滑坡、山洪等自然災害;巖坡硬度較大,加上營養成分和水土保持能力較差,因而巖坡上的植被難以進行自我修復,因而需要人工輔助的方式對巖坡上的植被進行修復。
在相關技術中,由于礦山上的土層含量較低,為了給植被提供良好的生存生長環境,需要使用異地土壤做為種植土層對巖坡表面進行覆蓋;在使用異地土壤對巖坡表面進行覆蓋前,一般會先在邊坡表面覆蓋土工網,從而使土壤與網格互相鎖合,進而使土壤層與巖坡表層保持穩定,降低土壤層發生大面積滑坡的可能。
雖然土工網能夠提高土壤層與巖坡表層整體的穩定性,但雨水較大時
聲明:
“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