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淺孔房柱法采場殘礦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原房柱法的老采空區形態進行掃描,測得礦房跨度s,并通過老采空區面積和體積計算得到老采空區平均厚度h;
(步驟2)、自下盤斜坡道施工聯絡道至礦體底板圍巖中,然后沿礦體走向施工一條下盤沿脈運輸巷,自下盤沿脈運輸巷沿傾向方向每隔2s的距離施工一條傾斜上山至上中段頂柱,傾斜上山位于老采空區兩個礦房的中心線上,并采用人行通風井一與上中段運輸巷聯通,然后自傾斜上山向兩側開掘斗穿、斗頸,并擴漏形成鏟運機出礦漏斗底部結構,并在底部形成0.5-1m的空頂高度,自人行通風井一中每隔4m向兩側開鑿聯絡道、鑿巖硐室一;
(步驟3)、在傾斜上山中采用中深孔鉆機或地質鉆施工一列鉆孔,探明下層礦體的厚度a,在每個礦房范圍內自下盤沿脈運輸巷施工兩條人行通風井二與下中段運輸巷聯通,自人行通風井二中每隔4m開鑿聯絡道、鑿巖硐室二;
(步驟4)、采用QZJ-100型鑿巖機在鑿巖硐室一、鑿巖硐室二中施工帶一定角度的扇形中深孔,所述扇形中深孔的孔底邊界位于原房柱法同一列點柱左右兩側邊界連成的直線上,炮孔孔徑90mm,炮孔排距2.0m,孔底距2.8-3.2m,并以老采空區為自由面和補償空間分次進行爆破,崩落下層礦體,每次爆破n1排炮孔,n1為正整數且n1≤h/3,崩落礦石自鏟運機出礦漏斗底部結構中出凈,出礦設備為鏟運機;
(步驟5)、自上中段頂柱上盤位置處的充填回風巷、充填聯絡巷、充填回風井采用充填體將下部空區充填,充填時要求不接頂,預留頂部1.5-2m老空區作為上層礦體回采爆破的自由面和補償空間;
(步驟6)、在下中段底柱中施工溜礦井,溜礦井與原房柱法每個礦房一一對應,即每個礦房均布置一個溜礦井,溜礦井施工至礦體和頂板圍巖交界處,并自充填體頂面標高位置施工聯絡道與頂部預留1.5-2m的老空區貫通,并在聯絡道對面施工電耙硐室,當采用點柱式上向分層充填法回采上層礦體時,則向上每隔3m需開設聯絡道、電耙硐室,上下相鄰兩層聯絡道、電耙硐室呈60°交錯布置;
(步驟7)、自下而上對預留的1.5-2.0m老空區頂板進行檢撬和支護,并采用YGZ-90鉆機在老空區內沿著礦體傾向方向在每個礦房中心線上施工一列上向中深孔,探明上層礦體的厚度b;
(步驟8)、回采上層礦
聲明:
“淺孔房柱法采場殘礦回收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