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產紅土鎳礦粒料的聯動裝置,該裝置采用濕度傳感解決了紅土鎳礦在晾曬過程中水分不一的問題,再通過兩級分揀器的分揀保證了物料加工時的質量標準;采用這些技術手段的目的是確保物料粒度成型標準化,在造就良好環保環境的前提下為業內同行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依據。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便于移動的冶金自動化灌注裝置,特別是涉及冶金自動化技術領域,底座下端四角均轉動連接有移動輪,底座下端中間嵌入固定有油罐,油罐上端安裝有電動伸縮桿二,電動伸縮桿二下端滑動連接有活塞桿,活塞桿下端貫穿至油罐內部并固定有大活塞,大活塞與油罐滑動連接。該種便于移動的冶金自動化灌注裝置,在停放裝置進行灌注時,通過按鈕,使電動伸縮桿二啟動,此時電動伸縮桿二使大活塞在油罐內滑動,這樣可將油罐內的液壓油推入套管,此時支撐腳會滑出套管將底座撐起,使得移動輪不再與地面接觸,從而通過支撐腳可以穩定的支撐底座,解決了現有的冶金自動化灌注裝置,停放穩定性較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冶金生產用送風去粉末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內腔的底部活動連接有抽屜,所述抽屜的前側貫穿至底座的前側,所述底座的內腔固定連接有第一過濾網,所述底座的頂部開設有通孔,所述底座內腔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第一風機,所述第一風機的底部連通有豎管,所述豎管的底部與第一過濾網連通。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底座、抽屜、第二過濾網、桶體、門板、電機、殼體、第一過濾網、豎管、第一風機、通孔、從動錐齒輪、旋轉桿、主動錐齒輪、承載架、轉軸、齒輪盤、齒圈、環形出氣管、罩殼、第三過濾網、第一連接管、第二風機和第二連接管的配合使用,解決了現有的冶金生產用送風去粉末裝置去粉末效率較低的問題。
本發明涉及一種加工紅土鎳礦粒料的聯動系統及其工藝方法,首先采用濕度傳感解決了紅土鎳礦在晾曬過程中水分不一的問題,再通過兩級分揀器的分揀保證了物料加工時的質量標準;采用這些技術手段的目的是確保物料粒度成型標準化,在造就良好環保環境的前提下為業內同行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依據。
本發明涉及一種獲取鎳基料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在提取鎳基料的工藝處理過程中采用了三級梯度提純、三次過濾的技術手段,即可在提取上清液的初級階段就可獲得品相較好的鎳基料清液。當再次將回流的洗滌液經第一級、第二級真空帶式過濾機過濾后在獲得精料的同時還可在氯鹽蒸發器的作用下析出結晶物。在整體生產工藝的過程中由于采用了多路傳感控制的監控和至少三次以上的除煙塵、去除原料中的SO2、NOX的循環步驟,使得在獲得終極產品鎳基料的同時將工段內及周邊的環保環境品質始終保持在優良的狀態。
人造石墨質陰極炭塊及其制法其特征是在于主體骨料取材于石墨使用過程中的廢品與碳素廠石墨化生產過程中的廢品、電阻料以及機加工所產生的石墨屑。因而,簡化并改進了常規工藝制法,無需進行煅燒和石墨化處理,縮短了生產周期。本發明的實施可以使鋁電解用陰極炭塊達到降低電陰率、灰分、破損系數,節約電能,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大規格石墨方電極,它由以下原料按重量配比配制而成,干料:生碎:硬脂酸:中溫改制瀝青=100:5:0.2?0.5:18.5;干料由混合焦大顆粒、中等顆粒、粉料和石墨碎組成。制備時將石墨碎和石油焦經粉碎后篩分得到不同粒度的顆粒料及粉料,按照配比將篩分后的石墨碎和石油焦混合制成干料,再按比例向干料加入生碎,然后倒入配料系統進行攪拌;然后經混捏、成型、焙燒、石墨化和機加工加工成成品。本發明生產的超大規格石墨方電極的質量指標和使用性能均達到國家標準,在客戶使用得到了認可,填補了超大規格方石墨電極的空白。
本發明涉及一種炭石墨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原料采用如下粒度和重量百分比配料:炭黑1.5-2.5%,≤1mm石墨5-8%,≤0.075mm煅燒石油焦粉25-30%,1~4mm煅燒石油焦15—20%,4~l0mm電煅無煙煤10-15%,10-16mm電煅無煙煤5~10%,10-16mm煅燒瀝青焦5~15%,煤瀝青18-20%;短切碳纖維為以上原料總量的1~3%。經過配料、混捏、成型、焙燒、石墨化,制得炭石墨復合材料,性能優良,抗折強度高,抗熱振性能更優,膨脹系數更小,在實際使用中不裂不斷穩定性好。
本發明涉及一種大規格高功率石墨電極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使用鍛后的石油焦和針狀焦作為干料,干料經粉碎篩分制成不同粒度及粉料,同時配合使用石墨碎及其生碎,按照一定比配混合后形成混合物料,在混捏鍋中采用高結焦值的中溫改進瀝青作粘結劑,加入硬脂酸添加劑進行混捏處理制得糊料,將糊料加入到均勻冷卻的冷卻系統中進行冷卻,然后在41MN的擠壓機下擠壓制得生制品,再經過焙燒、石墨化處理、機加工制得石磨電極。本發明采用高結焦值的中溫改制瀝青作為粘結劑,并對整體的系統溫度進行匹配調整,同時本發明的制作工藝減少了傳統的浸漬工序和二次焙燒,生產的高功率電極產品結構均勻致密,其質量指標和使用性能均能達到國家標準。
一種用于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用石墨坩堝及其制備工藝,屬于石墨坩堝制備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石墨坩堝強度低、性能差和成品率等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用石墨坩堝,由下列原料配制而成:重量份為49份的針狀焦、重量份為28份的煅燒焦粉料、重量份為22.7份的瀝青粘結劑和重量份為0.3份的硬脂酸添加劑;本發明采用中碎配料、混捏、壓型、一次焙燒、浸漬、二次焙燒、石墨化、機加工的制備工藝,通過工藝參數的選取,本工藝的產品密實度增加,降低了制品的孔隙率提高抗氧化能力,機械強度和對空氣的滲透能力大大提高,增加了石墨坩堝的性能,產品的使用次數提高50%以上。
一種鋁電解槽用陰極炭塊的制造方法,它以煅燒后的無煙煤、冶金焦、少灰焦、石墨碎(或磷片石墨)為骨料,以瀝青為粘結劑,混捏成型后,在焙燒爐中經280~360小時升溫和保溫至1100~1380℃(最佳值為1250~1350℃),然后在電阻爐中通電加熱至1800~2300℃(最佳值為1900~2150℃)進行半石墨化,最后砌筑成所需形狀的成品。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山西晉中有色金屬火法冶金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